關注2013年全國“兩會”系列
面對代表委員的熱議和公眾持久不息的關注,期待相關政府部門勇于作為。生態環境問題,已沒有再拖延的時間,希望兩會上和會后,政府部門與代表委員積極溝通,對相關議案提案認真回復。
全國兩會尚未召開,生態環境問題就驟然升溫,得到代表委員高度關注。
提起近期爆出的“鎘超標毒大米”,全國政協委員、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長徐旭東憂心忡忡,“我們擔心城市化加速沖擊‘18億畝耕地紅線’,現在還需要擔心的是,情況依然不明的重金屬污染對耕地帶來的侵襲。”
針對全國多地出現霧霾天氣,全國人大代表、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直言不諱:粗放型發展方式和扭曲的激勵機制聯系,催生了“病態的城市化”,直接威脅到居民的生存底線。
今年兩會上,多個民主黨派都將通過提案形式共策“治霾經”,為打一場“呼吸保衛戰”出謀劃策。
如此多代表委員熱議生態環境,反映出這些年環保意識的普及,同時,也凸顯出生態環境危機的緊迫。
中國經歷了30多年的經濟高增長,大量環境問題隱患因此埋下,這些問題隨著時間推演,如今漸漸進入了爆發期。近幾年,由于環境問題導致的公共事件連續不斷。從2011年PM2.5引起輿論關注開始,大氣污染、土壤污染、地下水污染等問題,接二連三走入公眾的視野。政府部門已認識到問題的嚴重,并采取了措施,如PM2.5監測治理已全面鋪開。
不過,與生態環境危機的快速爆發相比,我們的環境治理還須進一步加大力度。
例如,在霧霾天頻繁出現,并在全國蔓延的當下,PM2.5治理必須加快,全國政協發言人呂新華昨天也表示,“18年的時間太長了,我們希望縮短這個時間”。
土壤污染,法律不能繼續成為空白,相關檢測體系急需完善,從“鎘超標毒大米”事件中,公眾方知道,原來糧儲企業收購糧食,竟然不檢測重金屬指標。
地下水污染監測治理,需要充分資金保障,2012年,相關部門決定在全國建兩萬多個地下水監測站,但時至今日,仍一個都未建成。全國每年用于地下水監測的資金只有1000萬,攤到每個省才20多萬,這無疑是杯水車薪。
生態環境治理已成為中國未來發展挑戰之一,也正因如此,十八大報告單篇論述“生態文明”,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布局中,實行“五位一體”,將經濟、政治、文化、社會、生態五大建設并列。
建設生態文明,許多代表委員提出的建議都十分有價值,包括制定強制法規,禁止一些有重金屬污染可能的產業和企業進入糧食主產區;將PM2.5納入各級政府績效考核;在污染防治中引入行政問責制等等。這些建議,完全可以在兩會上更深入地進行討論,形成廣泛共識。
面對代表委員的熱議和公眾持久不息的關注,期待相關政府部門勇于作為。生態環境問題,已沒有再拖延的時間,希望兩會上和會后,政府部門與代表委員積極溝通,對相關議案提案認真回復。只有全社會共同推動環境治理的加速,天藍、水凈、地綠的“美麗中國”才不再是個遙遠的夢。